跳到主要內容區
:::

一、藝術史學系課程規劃及設計理念

 
        本系設立旨在以藝術史學(藝術作品之分析、品鑑與詮釋)為平台,兼重文物修復與博物館學之基礎訓練,故課程設計與設施配置是朝向整合藝術史學、文物保存維護以及博物館實務三位一體之目標進行規劃。是故以藝術史知識與專題探索、文物保存知能與基礎修護及博物館典藏與展示規劃為核心。(請參見:藝術史學系課程規畫樹狀圖)


(一)以藝術史為平台,培育具跨領域專長文博領域基礎人才:
       大學一、二年級課程主要採取合班上課方式進行,其中第一年課程主要以培養學生審美認知與判斷能力與多元文化理解能力為目標,因此,是以中西藝術通史課程、文史哲類通識課程與藝術技法等基礎訓練為主;第二年課程以培養學生之邏輯推理與批判性思考能力以及溝通、表達與分享能力為目標,因此開始加入初階的專題課程,以奠定藝術史專業基礎。第三年開始,課程區分為藝術史學、文物修護與博物館學三組教學,各組課程規劃除有各自目標外,亦與其他組別課程進行橫向聯繫,以期朝向三位一體的學習方向發展。


(二)理論與實務並重的教學內容:
       理論與實務整合訓練是大學三、四年級課程的重要內容,透過進階的專題研究與實務課程的導入,達到培養組織、規劃、整合與實踐能力,以及倫理推理與分工協作能力的目標。大三學生於選定主修組別後,除需修習一定學分的系必修和組必修專業課程外,並於三升四的暑假期間,前往國內外文博、考古或修護等單位進行至少八週的「專業實習」,藉此增加對實務工作的瞭解,並於實務實習中印證課堂所學。此外,為落實嚴謹的學術訓練以達到學術扎根的具體目標,本系亦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專題寫作,培養獨立的思考能力,並鼓勵學生參與校慶學生論文發表會,以公開形式分享並檢驗學習成果,奠定日後進行獨立研究的基石。

(三)一貫性的課程設計與進階藝術史評論人才的培育:
       本系以藝術文物的分析、品鑑與詮釋為課程核心,整合藝術史學、文物保存維護與博物館實務的一貫性系統訓練為目標,因此訂定「藝術史學系學生修讀學、碩士五年一貫學程要點」(附件1-4-2),以提供表現優秀學生申請本系「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碩士班」預研生資格之機會,使其能在大學階段提前選修碩士班基礎專業課程,於畢業後繼續進入文博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碩士班」就讀,預先規劃未來生涯藍圖,並達到一貫性的學習效果。

 

二、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碩士班課程規劃及設計理念
       為奠定學生學術研究的基礎,本系碩士班要求研究生對於藝術史(包括中國及東亞器物藝術、傳統書畫與佛教藝術、西洋藝術等)與台灣美術、東亞近現代藝術及當代藝術與評論之重要課題有基礎性的理解,同時對藝術史與藝術評論之各種理論應有基本的認識。(參見藝術史學系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碩士班課程規畫樹狀圖)


(一)在中國及東亞器物藝術方面:
       以中國及東亞古代玉器、青銅、陶瓷等器物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形制和裝飾風格共時性與歷時 性的發展演變,進而梳理各類器物產生的時空背景及其與儀式、信仰或交流貿易等諸面向相關的意涵。

(二)在傳統書畫與佛教藝術方面:
       以中、日地區的佛教藝術和傳統書畫藝術為研究對象,探討早期書畫、壁畫、佛教繪畫、雕刻作品風格演變。同時研習相關史料文獻,作為深入分析作品的基礎,論述作品意義、美術史上的定位與其在文化脈絡中的歷史價值與意涵。 

(三)在東亞近現代藝術方面:
       觀察近代以來東西方文化交流對藝術創作活動、作品風格形成的影響,透過十九、二十世紀藝術專題的探討,了解現代藝術發展脈絡與社會變動的關係,並建構台灣美術作為一種藝術史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四)在當代藝術與評論方面:
      本領域包括藝評、策展、美學等相關研究與實踐,著重建立當代藝術評論的跨國批判性連結、台灣美術系譜與檔案的研究,以及十九世紀中葉迄今現代性在東亞與世界的視覺網絡,課程涵蓋晚近不同人文學科對於視覺理論的反思,如新藝術史、圖像與視覺識讀、影像學等。

(五)在西洋藝術史方面:
       研究範疇涵蓋中古時期、文藝復興、巴洛克至二十一世紀各畫派之藝術創作,尤其著重於基督教藝術及古典藝術與理論的探討,藉由對各時期繪畫、平面藝術圖像、建築及雕塑等相關作品分析,闡明西洋藝術與文化的發展脈絡和多重意涵。

三、藝術史與藝術評論博士班課程規劃及設計理念

          藝術史與古物研究;藝術評論與文化理論;學術倫理、博物館倫理、文物修復倫理;獨立研究與專題討論;專業田調;博士論文

 

歷年系所學期開設課程-教務處選課系統

http://203.71.53.11/CourseInfo/CourseList.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