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藝術史學系-學士班/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博士班 

大學部

一、廣納東西與古今藝術史的教學內容:學士班課程內容以古今之臺灣、中國、東亞及歐美藝術史為範疇,同時結合在地傳統宗教藝術與文化交流等課題為教研特色發展,以藝術史學研究方法為思辨訓練,呼應國際與國家社會所需。

二、結合藝術史理論與實務的教學內容:(一)培養藝術作品與文物的分析、品鑑與詮釋能力:以藝術作品與文物之分析、鑑識與詮釋訓練為核心,使扎實、具公信力與指標性之藝術史研究成果能成為國家文化實力之砥柱。(二)充實田野調查與考古學基礎訓練:有鑑於古代藝術史研究與考古發掘成果關係密切,因此將考古學基礎理論、發掘實務與田野調查等課程納入課程,有助判識出土文物之時空定位及意涵。(三)重視藝術技法觀摩與體驗的基礎課程:親身體驗藝術創作過程有助於激發、提升分析藝術作品的同理心與敏感度,有效補充學術訓練中的相關藝術技法與工藝製作的了解與掌握。(四)強調文物保存基礎知識與修護技能:藝術史學之實務訓練也彰顯在本系所規劃之文物保存修護相關學習,涵蓋內容包括材質屬性、製作工藝、修護檢測等基本知識理論與技能。(五)培養文物典藏與策展詮釋之實務能力:本系所規劃展示、教育、文創與行銷等實務課程可有效協助學生掌握再現藝術文物研究詮釋內容的多元手法,兼具藝術史及博物館學雙專業之能力。

三、符應國家文化政策的專業訓練:自2010年《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通過,與2016年公布施行《文化資產保存法》,本系多位教師參與其擬定與修正,掌握其意旨,並積極結合業師開設博物館文創法治以及古物類文化資產之法治、調查方法與管理制度相關課程,同時加強藝術史與其他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等多學科研究之整合,激發兼具學術性與創新性之思考。

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

碩士班課程以本系大學階段養成為基礎,延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文化資產保護研究等領域之專業學習,進以深化東亞古今文物繪畫、西洋藝術、臺灣美術、近現代與當代藝術、視覺文化之專題研究,以及文物普查、鑑定、研究與分級等知能實踐。教學兼具理論扎根、專業實務訓練,與職場移地學習,以培養具備多元文化研究詮釋、科普轉化、與社會實踐能力之藝術史與藝術評論人才。本碩士班課程特色包含具廣度與深度的專題研究、理論與實務的結合、以及產官學教學資源的整合;主要發展目標如下:

一、提升藝術史與評論之多元專題探索能力:本系堪稱全國之冠的豐富專題課程提供學生多元議題之學習(含括古今中外作品之審美特質及價值定位、視覺文化解析與物質文化意涵、臺灣美術系譜與檔案研究、美術館與藝術典藏探討與實務操作、藝評策展與美學研究及實踐等),能有效提升其專且廣之獨立研究視野與多元發展方向。

二、建立東亞多元文化藝術交流研究基地:以本系國際性(臺、日、英、法、德、美)藝術史及藝術評論訓練背景之專任師資為後盾,帶領學生廣涉古今中外不同文化藝術之承傳交流與演變、具國際視野之議題研究,發展本系碩士班成為多元文化藝術交流研究之重鎮。 

三、強化跨領域學術交流與實務參與:碩士班課程規劃兼重藝術作品的分析詮釋與應用實踐,透過田野調查訓練、文物之實地勘察檢視與分析、參與教師研究計畫案之實例分析操作,以及亞洲歐美之移地教學、延聘海內外嫻熟文物與科技相關之專家講學交流等,有效豐富學生之實務體驗,激盪兼具嚴謹與創新之視角與觀點。

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博士班

一、提昇臺灣藝術史研究與評論策展人才之素質:文化藝術的展現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性在今日已是眾所周知,而有效呈現自身文化藝術生命力的關鍵並非行銷包裝,而是透過研究詮釋將作品內容的豐富性彰顯出來,並持續累積厚實對自身文化藝術的新發現與新視角。本系博碩士班之專題課程豐富,在內容議題上含括中國大陸與臺灣傳世及考古出土文物、東亞及臺灣的佛教與書畫藝術、東亞進現代藝術、現當代藝術、西洋藝術(古典至現代)、文物藝術審美特質之評析、作品意涵之詮釋、人文精神與物質文化之解讀、臺灣美術系譜與檔案的研究、大眾文化與視覺理論、美學研究及藝評策展實踐等。立足上述優勢,「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博士班」將能提供學生最寬廣的學術激盪,培養出多元議題的研究、評論與策展人才,有效促進臺灣文化藝術的扎根發展,提昇所結碩果之素質,形塑國家新形象。

二、文化資產「古物類」專業人才培育:承上,文化資產的研究保護必然成為厚實國家軟實力的重要一環。有鑑於自2016年新修《文化資產保存法》公佈以來,我國對於「古物」類文化資產益加重視,其相關文化資產工作處於快速蓬勃發展階段;是以,本系「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博士班即為培育「古物」類文化資產專業研究鑑識、管理與執行的高階人才,以因應我國在文化資產古物類工作的管理與推動上,對藝術史與文化資產「古物研究」專業人力的迫切需求。

三、「臺灣藝術史」專業人才培育:同樣與前文脈絡息息相關的,則是新近國家文化政策「重建臺灣藝術史」。豐富的師資與課程、活躍的學術能量、多元的研究議題與產官學合作經驗,皆為本系培育「臺灣藝術史」研究人才的極佳條件。博士班課程除了包含本土藝術家的相關研究與建檔訓練之外,還能提供相對於學院性「精緻藝術」(fine art)傳統的「另類」臺灣藝術史研究,如傳統信仰與宗廟器物禮儀、基督教藝術與建築的在地化、日常生活視覺研究、電影美術設計、時尚圖像、書籍封頁裝幀設計、工藝設計等,使博士生在勾勒臺灣藝術史版圖的工作上,能補足尚存的許多空白,為臺灣藝術史的重建提供貢獻。

四、培育整合性文化藝術交流研究之人才:無論是文化資產古物研究或臺灣美術史研究,皆無法忽視福爾摩沙海島的人文歷史便是跨域文化交流下的碩果;而就現當代藝術的議題探討而言,全球化與在地性的拉扯更需要雙向或多向視野的整合性研究(如從「臺灣視角的東亞/西方」結合「西方視角的東亞/臺灣」)。本系教師的專長領域寬闊,廣涉不同時代、國家與文化,能成為博士生以創新視角與思維發展整合性文化交流研究(如古—今、中—西、臺灣—歐亞與南島等)的最佳後盾,為臺灣藝術史在全球藝術史中尋得新定位。

 

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博物館學組/古物維護組 / 博士班

設置宗旨

全國唯一提全國唯一提供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領域博士暨碩士學位的專業人才養成中心,深耕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的知識學科。本所以培育博物館經營管理、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詮釋溝通及其相關文創產業之專業人才為核心目標,透過專業課程、講座、工作坊、實習等多元方式進行教學,提供理論實務兼備之全方位訓練。「博物館學組」著重組織管理、文化資產維護、溝通詮釋與展示規劃知能的陶成。「古物維護組」在通才基礎上訓練專精的文物保存修護人員,傳授文物工藝技法、材料與其劣化機制,灌輸文物保護管理、分工概念與科學分析知能,藉專業演練實踐藏品修復倫理。新世紀將以「培養在地專業人才、持續國際學術交流、接軌世界發展趨勢」為願景,發揮文化資產管理與維護的社會功能,開創保存文物價值、詮釋文化內涵與行銷文化創意為主要發展方向。供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領域博士暨碩士學位的專業人才養成中心,深耕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的知識學科。本所以培育博物館經營管理、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詮釋溝通及其相關文創產業之專業人才為核心目標,透過專業課程、講座、工作坊、實習等多元方式進行教學,提供理論實務兼備之全方位訓練。「博物館學組」著重組織管理、文化資產維護、溝通詮釋與展示規劃知能的陶成。「古物維護組」在通才基礎上訓練專精的文物保存修護人員,傳授文物工藝技法、材料與其劣化機制,灌輸文物保護管理、分工概念與科學分析知能,藉專業演練實踐藏品修復倫理。新世紀將以「培養在地專業人才、持續國際學術交流、接軌世界發展趨勢」為願景,發揮文化資產管理與維護的社會功能,開創保存文物價值、詮釋文化內涵與行銷文化創意為主要發展方向。

發展目標

本所積極與國內外博物館、文保科學研究機構及文保單位合作,透過與學術機構互訪講學以促進兩岸學術交流,並邀請國際博物館專家學者擔任客座教授,俾利教師的研究交流並提高學生的國際視野。在理論的基礎上也強調實務經驗,同時以服務社會、造福國家為終極目標。本所擁有國內此領域最完備的碩博士課程、最完整的師資與最齊全的設施。本所未來將持續鼓勵師生對文化資產的重視與熱誠,以發揚文物的價值,進一步詮釋文化意涵,並發展有效溝通方式,經過管理與行銷創意的規劃,將文化深植大眾生活中,讓社會體認到文化資產保存與博物館存在的意義。